阴阳快递员

作者:黑瞳叔

    听到这里,我大概明白了一些是怎么回事儿。

    当初,老二老三和黑面具以及唐装男壁虎女帮我很有可能就和这个江湖令有关,老二老三他们身上都有烙印,与老三讲的故事几乎吻合,这或许就是他们帮我的原因。

    至于这背后的人为何要帮我,又为何要把江湖令送到我这里来,这我就不明白了。

    老三喝了一杯茶,砸了砸嘴样子依旧是一本正经。看他这幅表情我就知道故事肯定还没讲完,因为平时的老三总是嬉皮笑脸,只有说正事儿的时候才会收敛起来。

    想到这我也没多问什么,继续静静的看着老三,依旧做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

    老三呸的一声吐掉喝进嘴巴里的茶叶,然后思索了一会儿说:“那是江湖令的第二次出现,不过出现的人却不是第一次出现的人,而是另外几名互不相干的人。刚淡出人们视线百年的江湖令,再度出现江湖上因此被搅得满城风雨、不得安宁,一时间整个江湖的人都在揣摩着这位拥有江湖令的人到底有多么厉害,是否是几百年前那位手持帝皇令的人。”

    “那,究竟是那个面戴骷髅面具的男子所为吗?”我有些疑惑的问。

    老三摇了摇头说:“不知道,这个问题过了几百年,也没有人解答过。”

    “那江湖令之后出现过吗?”我又问。

    老三点了点头说:“从那以后,江湖令总共出现过两次,但是有一次真假难辨……”

    “有一次真假难辨?”我一愣,不知道老三这话是啥意思。

    之前我也提出过这个帝皇令可能是假的,可是老三却一口咬定说不可能有假的,这会儿怎么又说真假难辨了?

    “自从魔教一事儿结束以后,江湖之中安定数百年,这数百年里江湖上把江湖令的事情以一传十十传百之势传了一代又一代,最后基本每个江湖人对这事儿都略有耳闻。这几百年过去对那手持帝皇令的男子也有了一个模糊的形象。手持帝皇令的男子第一次出现时,有人猜测这男子是皇帝的人,也有人猜测这男子活了上千年的时间,很有可能是秦汉年间的人。最后虽然说什么的都有,但却只有这两个可能性让人稍微认可一二,可是帝皇令第二次出现时,那些人就自动把第一种可能性给排除了,只留下了第二种可能性。”

    “因为那男子不可能是皇帝身边的人,若不然的话皇帝已死他为何还活着?所以江湖上的人更愿意说那人是秦汉年间隐世的高手,平日虽隐世不出,但却无时无刻的观察着江湖动向,若是江湖面临危难浩劫,亦或者是无解的难题,这位男子便会手持帝皇令出现,亦或者是派出其余隐世高手前来助阵。”

    这话很容易理解,帝皇令出现两次以后,江湖上的人就把这手持帝皇令的男子给彻底神话了。用现代话说,那就是把这男子活脱脱的比喻成了雷锋,江湖出事儿我就出现帮忙,江湖没事儿我就隐藏起来,随你们折腾。

    “那真假难辨是怎么回事儿?”我继续追问。

    老三说:“这件事情说起来,还得追溯到元朝灭亡,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创建明朝的时候。”

    我一听顿时来了不少兴趣,连忙问:“和朱元璋有关?赶紧说来听听。”

    我这个人对于一些历史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没有被公之于众的历史事件。因为我个人觉得历史的长河当中肯定隐藏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虽说现在史书记载了无数历史事件,但肯定会有一些鲜为人知亦或者说是被人刻意遮掩,让人无法得到证实的未解之谜。

    “说起朱元璋,倒是还要提起一个人。”

    “谁?”

    “开国功臣,刘基,刘伯温。”

    刘伯温这个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赞美之称并未是空穴而来。刘伯温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有人曾说:如果朱元璋没有得到刘伯温的相助,断然不可能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不管他人怎么看,反正我是觉得这句话的可信度不怎么高。

    因为当时的元朝是由蒙古国开辟,掌权之人自然也是蒙古族的人。在当年那个朝局动荡的年代,掌权的蒙古人对于汉人的打压可谓是到了一种令人发指的地步,根据历史记载元朝时期的汉族人民可以说是根本就没有多少人权。

    我曾经看过一本历史书籍,书籍上记载说元朝时期人分四等,一等人就是蒙古族人,而二等人则是色目人,三等人为汉人,四等人则为南人。书籍中记载称,在元朝时期蒙古族人若是杀了一个汉人,只需赔偿一头驴便可安然无恙。不仅如此,元朝时期还禁止汉人打猎、学习武术、私自持有兵器、赶集买卖以及夜间走路等行为。

    所以说,这也是起义军起义的根本原因之一。

    要说没有刘伯温就没有朱元璋的江山,这一点并不怎么正确。毛爷爷曾经说过一句话:英雄人物只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个因素,真正主导历史的还是人民群众。

    朱元璋的成功并非是靠着运气,也并非是靠着刘伯温一人,而是靠着手底下成千上万心有起义的义士以及朱元璋本身杰出的能力。

    说朱元璋没有刘伯温就不会有江山这一点不正确,但要是说没有刘伯温朱元璋的江山就会晚来几年甚至是十年,这一点的可信度倒是比较高。

    “史书记载,至正二十年时,朱元璋请刘伯温进应天府作为他的谋事。刘伯温针对当下局势一面提出避免两军交战,各个击破之策略。一面建议朱元璋脱离韩林儿,自建势力以‘大明’为国号,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

    “史书记载,刘伯温对朱元璋提出主战思想建议朱元璋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这一提议被朱元璋采纳,也是最后朱元璋取胜的关键所在。”

    这些都是一些史书上的事情,我也知道一些,所以在老三说出来以后我就明白了许多,只是不知道这和江湖令、帝皇令有什么关系,更不知道老三之前说的,真假难辨有什么关联。

    老三说完这些后,稍微停顿了一下,继续说:“这些都是史书上记载的,但是在江湖上还有另一个传言。刘伯温神机妙算,不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于玄学一类的事情更是了如指掌。在刘伯温没有受邀进入天师府时,游历天下大川,广结好友,在江湖上也有一号名声,不仅如此他为人重情义,正义凛然,深受一些江湖人的尊敬。”

    “刘伯温受邀进入天师府成为朱元璋的谋士时,针对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虽提出了主战思想,但除此之外江湖传言说,他还算计了整个江湖。”

    “算计了整个江湖?”我一愣,有些想不明白的说:“刘伯温是怎么算计整个江湖的?”

    算计整个江湖,这个词汇我不是第一次听说了,幕后黑手就在我身上算计了整个江湖,而且一直到现在整个江湖依然不知道被算计这一事儿。

    老三喝了一口茶,笑着说:“江湖令一事儿流传很久,刘伯温对此也略有耳闻,在攻打陈友谅时,据江湖传言刘伯温的身上忽然多出了一个帝皇烙印,这一消息被传出去以后,整个江湖一片哗然,皆是没有想到消失百年的江湖令会再次出现。让所有江湖人更没有想到的是,在第二天刘伯温就号召天下江湖,声称:持帝皇令之人有令,命我转告众人辅佐大明王朱元璋歼灭贼军陈友谅,还天下太平盛世,使百姓安居乐业!”

    “刘伯温身上有帝皇烙印,他是持江湖令点名到得人?”听了老三的话,我有些震惊的开口。

    只不过转念一想,我立马变得释然起来,之前老三说过真假难辨,想来这个真假难辨应该就是指刘伯温的事情。

    果不其然,老三点头说:“江湖的确是这么传言的,因为刘伯温在说完这些话后就露出了身上的帝皇烙印,若不然的话江湖人不会相信刘伯温所言。见刘伯温露出了帝皇烙印,江湖人方才听刘伯温的派遣。江湖人虽说人数很少,但是却各个都是以一敌十甚至是以一敌百的高人,有他们相助刘伯温辅助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会更加轻松一些。”

    这一点我知道,像老二老三这样的人,放在古时候打仗绝对是以一敌百的存在。再有就是三胞胎兄弟里的老大,那绝对是杀人于无形的利器!

    “因为有先前的经验,江湖人深知不完成帝皇令的任务就会被斩杀,所以在配合刘伯温时皆是唯命是从。陈友谅大败以后,这些江湖人士方才离去。”老三意味深长的说:“单从这些来看,江湖人是深信刘伯温身有帝皇烙印一事的。但是等到陈友谅大败,朱元璋开国以后,这些江湖人方才后知后觉,感觉自己是被刘伯温给耍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朱元璋开国后,刘伯温并未离去,而是一直追随朱元璋,并且为朱元璋继续出谋划策,安定大明。有些江湖人认为刘伯温为名为利,而帝皇令一事儿完全是刘伯温自己编造出来的,目的就是让江湖人帮助朱元璋灭掉陈友谅。”

    “这种说法在江湖上得到了肯定,但也有人却不这么认为。因为仿造帝皇烙印完全是死罪,刘伯温大动干戈的做这一切,手持帝皇令的人肯定会知道,既然知道为何那人不杀掉刘伯温?所以,一些江湖人因此认为帝皇烙印的事情是真的,不仅如此还有人认为帝皇烙印其实早就出现在了刘伯温身上。刘伯温之所以出山辅助朱元璋,也是手持帝皇令的人命令的。”

    “反正最后一时间,众说纷纭,有相信的也有不相信的。至于真假,实在难辨,因为刘伯温从未再提起这事儿。”

    说到这里,我算是明白这真假难辨是怎么一回事儿了。

    简单来说,有些江湖人不相信刘伯温会有帝皇烙印,以为刘伯温是简单给自己刻画一个帝皇烙印,用来拉拢江湖人心目的是帮助朱元璋灭掉陈友谅,因为最后朱元璋开国以后刘伯温入宫身份极高,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有些江湖人认为刘伯温是为了名利。

    相反,有些人认为刘伯温身上的帝皇烙印是真的,不仅如此刘伯温之所以会辅助朱元璋,很有可能也是手持帝皇令的人命令的。

    说到最后谁真谁假真的难以辨认,最后就只好以‘真假难辨’草草收尾。

    “无论真假,刘伯温算是成也帝皇令,败也帝皇令。”老二摇头叹息一声,轻声的说:“刘伯温以帝皇烙印号令江湖人士,朱元璋自然也知道这些,江湖人士的本领朱元璋也看在眼里。当时朱元璋就对刘伯温起了忌惮之心。后来朱元璋开国以后,刘伯温功高盖主,让朱元璋又想起了帝皇烙印一事,所以才有了朱元璋借胡惟庸之手,给刘伯温喂下慢性毒药,使刘伯温结束这传奇一生。”#####

热门小说推荐: 《黄河捞尸人》 《最后一个盗墓者》 《茅山捉鬼人》 《盗墓笔记》 《我住在恐怖客栈》 《鬼吹灯》 《盗墓之王》 《藏海花》 《沙海》 《黄河鬼棺》 《茅山后裔》 《天眼》 《贼猫》 《历史小说》 《盗墓新娘》 《都市言情》 《官场小说》 《乡村小说》 《迷墓惊魂》 《我当道士那几年》 《我在新郑当守陵人》 《密道追踪》 《金棺陵兽》 《鬼吹灯之牧野诡事》 《黄河伏妖传》 《活人禁地》 《一代天师》 《镇阴棺》 《大秦皇陵》 《盗墓笔记之秦皇陵》 《墓地封印》 《皇陵宝藏》 《血咒迷城》 《天墓之禁地迷城》 《活人墓》 《守山人》 《午夜盗墓人》 《茅山鬼王》 《最后一个摸金校尉》 《镇墓兽》 《中国盗墓传奇》 《诡墓》 《盗墓特种兵》 《鬼喘气》 《鬼不语之仙墩鬼泣》 《龙棺》 《盗墓往事》 《最后一个道士》 《我的邻居是妖怪》 《三尸语》 《古墓密码》 《南山祖坟》 《摸金令》 《最后的抬尸人》 《鬼妻如玉》 《命师》 《最后一个守墓人》 《黄河捞尸二十年》 《我有一座冒险屋》 《九阴冥妻》 《深夜书屋》 《活人禁忌》 《13路末班车》 《地府巡灵倌》 《我的灵异档案》 《触墓惊心》 《茅山鬼术师》 《我的美女道士》 《我从恐怖世界来》 《凶城之夜》 《借尸填魂》 《阴阳异闻录》 《盗墓鬼话》 《民调局异闻录》 《阴阳先生》 《麻衣神算子》 《入殓师》 《黄河镇妖司》 《湘西奇闻录》 《聊斋县令》 《知客阴阳师》 《阴棺娘子》 《十月蛇胎》 《阴司体验官》 《天命葬师》 《我在阴司当差》 《盗尸秘传》 《阳间摆渡人》 《我盗墓那些年》 《阴阳掌门人》 《入地眼》 《妖妇》 《凶楼》 《阴阳鬼术》 《阴人墓》 《民国三十年灵异档案》 《恐怖教室》 《走尸娘》 《地葬》 《帝陵:民国第一风水师》 《东北灵异先生》 《鬼夫在上我在下》 《阴妻艳魂》 《诡行记》 《抬龙棺》 《点灯人》 《黄大仙儿》 《凶宅笔记》 《山海秘闻录》 《我老婆身上有妖气》 《恐怖用品店》 《子夜十》 《人间神魔》 《冥夫要乱来》 《我是一具尸体》 《借阴寿》 《冥媒正娶》 《法医异闻录》 《葬阴人》 《盗墓家族》 《葬鬼经》 《我的老公是冥王》 《地府交流群》 《楼兰秘宫》 《龙王妻》 《巫蛊情纪》 《蛇妻美人》 《阴坟》 《活人祭祀》 《阴阳镇鬼师》 《茅山鬼捕》 《恐怖邮差》 《末代捉鬼人》 《麻衣鬼相》 《无限盗墓》 《古庙禁地》 《阴魂借子》 《灵车》 《民国盗墓往事》 《我身边的鬼故事》 《冥海禁地》 《阴倌法医》 《一品神相》 《黄河镇诡人》 《死人经》 《猎罪者》 《诡案追凶录》 《灵楼住客》 《河神新娘》 《长安十二阴差》 《阴兵镖局》 《阴阳快递员》 《生人坟》 《一夜冥妻》 《我在阴间开客栈》 《收尸人》 《凶灵秘闻录》 《我当捕快那些年》 《怨气撞铃》 《阴阳鬼探》 《冤鬼路》 《赘婿当道》 《驱魔人》 《无心法师》 《阴夫如玉》 《阴阳鬼咒》 《诡香销魂》 《阎王妻》 《棺材王》 《生死簿》 《天官诡印》 《民间诡闻怪谭》 《龙纹鬼师》 《女生寝室》 《王者之路》 《言灵女》 《点天灯》 《地铁诡事》 《异陵简》 《阴婚夜嫁》 《异探笔记》 《幽冥剪纸人》 《妖女莫逃》 《西夏死书》 《阴间那些事儿》 《岭南鬼术》 《荒野妖踪》 《封妖记》 《蛊夫》 《夜间飞行杀人事件》 《寻尸秘录》 《最后一个阴阳师》 《我的盗墓生涯》 《大漠苍狼》 《诡神冢》 《摸金校尉之九幽将军》 《天葬》 《鬼打墙》 《青囊尸衣》 《藏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