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七章 征伐高句丽(倒数第二章)
隋朝时期,曾经四次大举征讨高句丽,隋文帝杨坚一次,隋场帝杨广三次,但都以失败告终,特别是杨广的三次征讨是以惨败收尾。
四次征讨高句丽中,很多隋朝将士战死沙场。贞观五年,唐朝曾派人去高句丽收殓埋葬隋朝时期战死的隋人尸体,摧毁高句丽用隋人尸体立的京观。
隋炀帝第三次征讨高句丽后,很多士兵被俘或散落在高句丽,但是高句丽国王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不放回其俘获的大批隋朝军民。唐高祖武德初年,就曾与高句丽交换战俘,获得汉人万余人,可见隋末滞留高丽汉人众多。
唐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遣职方郎中陈大德出使高丽,途中遇到大量汉人,被夹道围观。
“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陈大德回来后,将所见报告了唐太宗,太宗便说:“高丽本四郡地耳,吾发卒数万攻辽东,彼必倾国救之,别遣舟师出东莱,自海道趋平壤,水陆合势,取之不难。”
其实“为拯救滞留高丽的汉人,报用汉人尸体立的京观之仇”。李世民也是早有征伐高丽之意。
这也是为什么...李战要选第一战为高句丽的第一个原因,是拯救散落在高句丽的汉人和重塑汉人威严...汉人绝对不是任何一个国家想要肆意欺辱的。
其次第二点...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时候的高句丽所占据的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之地,本为中原王朝所有。
隋朝的黄门侍郎曾经就告诉过隋炀帝:“高句丽这个地方,本来就是个用竹子记录的国家,大周的时候特意给了箕子的封号,到了汉朝当时还只是三个郡县,直到晋朝末期的时候,趁着中原动荡之机占领了辽东地区才形成了现在的高句丽“。
裴矩这里将高句丽政权所占之地往上追溯到西周以前,下至魏晋时期,无可辩驳地指出辽东为中国领土。唐朝理应把这一地区收复。
唐代温彦博说:“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之玄菟郡耳。魏、晋以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
所以这次李战准备出兵讨伐高句丽时,更说的明白:“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孤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
最后一点,就是李战为了李承乾扫除祸患。
贞观十五年,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取新罗40余座城,并且与高句丽联合,图谋断绝新罗向唐朝朝贡之路。
高句丽与百济联兵,进攻新罗,还遣使前往漠北,挑唆薛延陀汗国与唐的关系,大有要合纵抗衡唐朝之势。
从隋朝四次征讨高句丽的失败,到此时的高句丽,实力还是很强,是唐朝东部隐藏的重大威胁。直到唐总章元年,灭高句丽时,该国还有“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余户”。
而唐朝贞观末年,也只有三百万户。
虽然说高句丽的国力在在之前几十年的战争中已经剧减,但其原本的实力在多年的战争中还保留了大部分实力。
可以说,高句丽的人口总量和经济文化的发达程度,都远远超过新罗和百济,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唐朝北境固守实力。
如果任由高句丽继续发展下去,它是唯一一个能够把新罗和百济整合在一起的的国家。如果中原再次发生动乱,那么高句丽趁机南侵,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李战必须要清除高句丽这个引黄,一定要将其灭亡,就是为了给后面的大唐消灭掉一个大祸患。
...............................
“大哥...这次出战高句丽,我为先锋!”李恪躬身请战。
不过,李恪请战完毕之后,李佑和李愔又争着要做先锋,只有李泰叹息了一声看着李战道:“大哥...我这身子,先锋我是当不成了,但是我可以给大哥管理后勤,请大哥放心,如果后勤有任何事情,弟弟会负全部责任。”
“好...好...好...!”李战看着自己的兄弟同心,开心的笑出声道:“只要我们兄弟几人,将力气使在一块,这个世界就一定会任我们而征伐。”
说完,几位兄弟笑着抱在了一起,而这一幕也被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给看到,两人看到这一幕之后,也都露出了微笑的表情。
大概是三天之后,李战要求出战高句丽的上表,就出现在了李承乾的案牍上。
这个时候,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都在李承乾的周围。
李承乾将李战的上表拿给了三人看过之后问道:“三位...我大哥已经说了,要出战高句丽,不知道三位的看法。”
“我是支持的...高句丽一直都在我们的身侧,霸占了我们的领土,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长孙无忌当然是无条件支持李战的。
不过,魏征却问道:“秦王殿下上表说,他会全权负责兵饷,不过,我么不能要出多少兵,还有就是高句丽攻下之后,土地是我们的还是登州的?”
房玄龄摸了摸胡子道:“而且攻打高句丽,我们的把握有多少,要知道,这高句丽可不是好打的,那里的气候很怪异。
当初隋朝攻打高句丽的时候,高句丽每天都在下雨。
而且大雨导致了隋军的军队前进缓慢,还有就是,高句丽那里主要是湿地,非常不利于军队前行,所以就影响了隋唐军的进攻速度。
跟着高句丽修建了大量的山体防御,隋唐的军队要想进攻,就必须把这些据点一个个的拔掉,而且时间必须快,不然等到了雨季,那就又惨了。
即使熬过了雨季,东北地区的冬天也是非常寒冷的,也是不利于作战的,所以高句丽就算准了隋唐进攻的时间,每次作战都能击败隋唐军。”
这话一说,李承乾等人都微微的有些皱眉、
好在这个时候,长孙无忌道:“可是不打不行呀,高句丽这个国家虽然不是大国家,它的实力并不算周边列国里面强大的,但是这个国家非常热衷于战争,已经对大唐多次挑衅,还强迫周边小国脱离我们的纳贡体系,跟我们大唐形成对抗。
最终要的是,大唐现在已经对东北地区的统治力减弱了许多。
如果将来高句丽联合契丹等蛮族,那么足以影响大唐北方的安全,还有就是高句丽现在占领着大唐东北大部分领土,高句丽已经成为了东北亚的中心,已经成为了我们大唐的心腹大患。
如果我们这次可以依靠秦王殿下将高句丽的问题解决...那么我起码保证了唐朝三百年内长治久安,”
“这个我也认同!”魏征点点头道:“这么看来,打的话,利还是大于弊,不过,秦王殿下还是要说清楚,打完了,我们之间该怎么分...!”
“不用分...!”李承乾哈哈的笑道:“大哥说了,高句丽从来都是大唐的领土,就和登州一样,都是大唐的领土。”
“好...!”房玄龄和魏征双双叫好,引得长孙无忌微微一个鄙视。
看到自己的大臣已经统一了想法,李承乾立即就笑道:“大家同意了就最好,那我们就现在就讨论一下,如何出兵吧...!”
“太子殿下...想要出兵其实很简单。”
魏征笑着起身道:“就在前段时间,新罗诉高句丽无故攻打自己,我们只要从这一点出发就可以了...!”
“好....!”李承乾哈哈一笑道:“就用此为借口,正是向高句丽宣战。”
...................................
贞观十七年...李承乾任命李战为大唐兵马大元帅...全国兵马大将皆由李战调度。
三月,李战下令攻占高句丽,李战以命牛进达、李勣、李海岸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句丽。
李勣率军渡过辽水,途经南苏等数座城,高句丽兵多背靠城墙拼战,李勣将他们打败,并焚烧其外城后回师。
牛进达、李海岸率军进入高句丽境内,经历一百多次战斗,战无不胜,又攻克石城。进军到积利城下,高丽兵一万多人出城迎战,李海岸将其击败,斩首二千级。
而这还仅仅只是小试牛刀,李战要做的是吃掉整个高句丽,所以他的杀招还在后面。
六月...唐军占领白岩城。以白岩城为岩州。以盖牟城为盖州。
车驾从辽东城出发,到达安市城外。
但是让李战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大唐的军队包围了安市城之后,高句丽北部耨萨延寿、惠真率高句丽、靺鞨兵十五万来救安市城。
延寿率军到达距离安市城四十里的地方。
李战哈哈一笑...命令薛仁贵率一千虎骑兵去诱敌,刚交战就假装退走。
高句丽军争相前进,到达安市城东南边八里的地方,依山列阵。
李战亲自与程处默等人以及数百骑兵到高处观察山川形势,可以伏兵以及出入的地方。
李战命令侯广亮率军队一万五千设阵于西岭,程处默率精兵一万一千为奇兵,从山北出狭谷去攻击敌人的后方。李战亲自率领军队四千,挟鼓角,偃旗帜,登北山上,命令各军听到鼓角声就一起出击奋力进攻。
延寿看到侯广亮布阵,结阵要作战。
李战望见程处默军尘起,命令作鼓角,举旗帜,各路军队鼓噪并进,延寿等人大惧,想分兵抵御。
这个时候,薛仁贵大喊的冲入高句丽军阵,所向无敌。
唐军进攻,高句丽军大溃。唐军斩首两万多级。
延寿等人率领剩余的军队依山自固。
李战命令诸军包围之。程处默撤了桥梁,断了高句丽军的归路。
延寿、惠真率三万六千八百人投降,入军门,膝行而前,拜伏请命。
李战选出耨萨及已下酋长三千五百人,迁往内地,其他的都释放,让他们回平壤,他们都举起双手以头顿地,欢呼声传到数十里之外。此外,这一战还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一万多领,以及其他大量兵器。
高句丽全国都非常震惊害怕,后黄城、银城的高句丽人都自己弃城逃走,数百里没有人烟。
九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未能攻克。时近深秋,李战因为当地变冷早、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而且粮食将尽,所以动用了炸药。
本来李战是不想毁掉整个高句丽最大的城市。
可是高句丽的人敬酒不吃吃罚酒,李战只好动用了炸药,那一天根据后来高句丽人的回忆则是,天地动摇,雷声滚滚,到处都是可怕的雷鸣声,只要稍微遇到雷声,那么就会粉身碎骨。
单单是那一天,高句丽的安市城被炸死了五万多人。
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安市城将领只好出城投降,直接将安市城拿下之后,李战再次让苏定方和薛仁贵拿下上下的高句丽领土。
两位大将只用了不到一月的事情,就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到大唐,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消灭大量高句丽军队,斩获高句丽军首级四万余级。
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者逃跑,或者投降。
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包围平壤一个多月,十月,高句丽王率首领98人,持白幡投降于唐军。
不过这个高句丽王坏,虽然投降了,可是却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派兵出战,都被唐军击败。
本来李战是准备再次启用炸药的,虽然炸药有违天合,但是你不要脸,李战能有什么办法,不过,就在李战准备动用炸糕的时候,高句丽将领僧正秘密派人联络唐军,称自己可以作为内应,李战答应了。
五天后,僧正打开城门,唐军攻占平壤,生擒高句丽王等人,平定了高句丽各地。
就这样,高句丽在唐的攻击下最终灭亡。
在攻灭了高句丽之后,唐朝一方面把大量高句丽人迁到江、淮之南,另一方面在高句丽设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个县,设置安东都护府,统治高句丽各地。
选拔酋帅有功的人为都督、刺史、县令,与华人官员一起管理当地。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人以镇抚之。
..........................
热门小说推荐: 《黄河捞尸人》 《最后一个盗墓者》 《茅山捉鬼人》 《盗墓笔记》 《我住在恐怖客栈》 《鬼吹灯》 《盗墓之王》 《藏海花》 《沙海》 《黄河鬼棺》 《茅山后裔》 《天眼》 《贼猫》 《历史小说》 《盗墓新娘》 《迷墓惊魂》 《我当道士那几年》 《我在新郑当守陵人》 《密道追踪》 《金棺陵兽》 《鬼吹灯之牧野诡事》 《黄河伏妖传》 《活人禁地》 《一代天师》 《镇阴棺》 《大秦皇陵》 《盗墓笔记之秦皇陵》 《墓地封印》 《皇陵宝藏》 《血咒迷城》 《天墓之禁地迷城》 《活人墓》 《守山人》 《午夜盗墓人》 《茅山鬼王》 《最后一个摸金校尉》 《镇墓兽》 《中国盗墓传奇》 《诡墓》 《盗墓特种兵》 《鬼喘气》 《鬼不语之仙墩鬼泣》 《龙棺》 《盗墓往事》 《最后一个道士》 《我的邻居是妖怪》 《三尸语》 《古墓密码》 《南山祖坟》 《摸金令》 《最后的抬尸人》 《鬼妻如玉》 《命师》 《最后一个守墓人》 《黄河捞尸二十年》 《我有一座冒险屋》 《九阴冥妻》 《深夜书屋》 《活人禁忌》 《13路末班车》 《地府巡灵倌》 《我的灵异档案》 《触墓惊心》 《茅山鬼术师》 《我的美女道士》 《我从恐怖世界来》 《凶城之夜》 《借尸填魂》 《阴阳异闻录》 《盗墓鬼话》 《民调局异闻录》 《阴阳先生》 《麻衣神算子》 《入殓师》 《黄河镇妖司》 《湘西奇闻录》 《聊斋县令》 《知客阴阳师》 《阴棺娘子》 《十月蛇胎》 《阴司体验官》 《天命葬师》 《我在阴司当差》 《盗尸秘传》 《阳间摆渡人》 《我盗墓那些年》 《阴阳掌门人》 《入地眼》 《妖妇》 《凶楼》 《阴阳鬼术》 《阴人墓》 《民国三十年灵异档案》 《恐怖教室》 《走尸娘》 《地葬》 《帝陵:民国第一风水师》 《东北灵异先生》 《鬼夫在上我在下》 《阴妻艳魂》 《诡行记》 《抬龙棺》 《点灯人》 《黄大仙儿》 《凶宅笔记》 《山海秘闻录》 《我老婆身上有妖气》 《恐怖用品店》 《子夜十》 《人间神魔》 《冥夫要乱来》 《我是一具尸体》 《借阴寿》 《冥媒正娶》 《法医异闻录》 《葬阴人》 《盗墓家族》 《葬鬼经》 《我的老公是冥王》 《地府交流群》 《楼兰秘宫》 《龙王妻》 《巫蛊情纪》 《蛇妻美人》 《阴坟》 《活人祭祀》 《阴阳镇鬼师》 《茅山鬼捕》 《恐怖邮差》 《末代捉鬼人》 《麻衣鬼相》 《无限盗墓》 《古庙禁地》 《阴魂借子》 《灵车》 《民国盗墓往事》 《我身边的鬼故事》 《冥海禁地》 《阴倌法医》 《一品神相》 《黄河镇诡人》 《死人经》 《猎罪者》 《诡案追凶录》 《灵楼住客》 《河神新娘》 《长安十二阴差》 《阴兵镖局》 《阴阳快递员》 《生人坟》 《一夜冥妻》 《我在阴间开客栈》 《收尸人》 《凶灵秘闻录》 《我当捕快那些年》 《怨气撞铃》 《阴阳鬼探》 《冤鬼路》 《赘婿当道》 《驱魔人》 《无心法师》 《阴夫如玉》 《阴阳鬼咒》 《诡香销魂》 《阎王妻》 《棺材王》 《生死簿》 《天官诡印》 《民间诡闻怪谭》 《龙纹鬼师》 《女生寝室》 《王者之路》 《言灵女》 《点天灯》 《地铁诡事》 《异陵简》 《阴婚夜嫁》 《异探笔记》 《幽冥剪纸人》 《妖女莫逃》 《西夏死书》 《天才小毒妃》 《升棺见喜》 《阳间借命人》 《我是阴阳人》 《灵官》 《灵棺夜行》 《茅山守尸人》 《第一仙师》 《迁坟大队》 《大宋小吏》 《夜半鬼叫门》 《佛医鬼墓》 《捉鬼记》 《鬼服兵团》 《最后的摸金校尉》 《将盗墓进行到底》 《盗墓鬼城》 《棺山夜行》 《贩妖记》 《阴阳代理人之改命师》 《风水秘闻实录》 《暮夜良人》 《阴司夫人》 《伴娘》 《阴阳夺命师》 《出魂记》 《阴缘难续》 《诡镯》 《寒门宰相》 《灵异警事》 《民国奇人》 《我的邻居是女妖》 《小说排行榜》 《寒门状元》 《超级鬼尸》 《大唐第一长子》 《临安不夜侯》 《阴阳鬼医》 《阴间那些事儿》 《岭南鬼术》 《封妖记》 《蛊夫》 《夜间飞行杀人事件》 《荒野妖踪》 《官场小说》 《都市言情》 《乡村小说》 《寻尸秘录》 《最后一个阴阳师》 《我的盗墓生涯》 《大漠苍狼》 《诡神冢》 《摸金校尉之九幽将军》 《天葬》 《鬼打墙》 《青囊尸衣》 《藏地密码》 《我当阴阳先生的那几年》 《怒江之战》 《摸金天师》 《老九门》 《祖上是盗墓的》 《苗疆蛊事》 《苗疆蛊事Ⅱ》 《苗疆道事》 《人间鬼事》 《茅山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