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三章 李世民中风
听到李战说防患于未然,李承乾可能是理解错了,他以为自己的父皇没得救了...所以一瞬间眼泪就大颗大颗的落了下来。
看着突然大哭的李承乾,李战用手在李承乾的脑袋上摸了摸道:“小子...都是当爹的人了,居然还哭哭啼啼的,我什么时候说过父皇没得救了,我说了,只是防患于未然。
好了...不要哭了,照我说的去做。”
“嗯...!”被自己的大哥摸了摸脑袋,这个时候,李承乾终于有了勇气,连连的点头。
不一会...李战就让李承乾去紧急调鳩虎军拱卫皇宫,跟着又下令传召在外的皇子回来,不过,这个传召是秘密传召。
与此同时,侯君集在城北的大营,也开始秘密的调兵遣将,这些动作都预示着长安有大事情要发生了。
很快...一些有心人就开始盯上了这些情况。
........................
阴府
阴弘智焦急的坐在大堂中,红木桌上的一杯茶,已经变的冰凉,此时的阴弘智身体微微的颤抖着,也不知道他在激动什么。
就在这个时候,阴弘智妻子的哥哥燕弘信从外面匆匆的跑了进来。
看到燕弘信,阴弘智立即起身问道:“怎么样...?”
燕弘信等气息喘匀一会看着阴弘智道:“皇宫警卫全部换成了侯广亮的鳩虎军,而且我也派人去侯君集的大营看了,这个时候侯君集的大营营门紧闭。
我看...宫中传出的消息,很有可能是真的,李世民真的不行了。”
“李世民不行了...?”阴弘智看看燕弘信,又看看外面的天,忽然阴弘智嘴角露出了笑意道:“真的是老天开眼呀,李世民也有今天。
李家的混蛋,也终于有了今天。”
阴弘智的声音越说越大,这个时候,燕弘信连忙上前拦住还要更大声的阴弘智道:“嘘...小心隔墙有耳。”
只是阴弘智却不屑一顾的道:“李世民都死了,我还怕什么隔墙有耳?”
“我打听了...那位秦王殿下回来了...有他震着我们还是要小心一点。”燕弘信对李战还是有些惧怕的,毕竟人的名树的影。
李战的能力,是大唐这些人有目共睹的。
只是阴弘智却露出了对李战的不屑道:“夸大而已...一个离开了长安近六年的人,我们不需要怕他,大哥...你说我们现在要怎么办,我可不想错过这次好机会。”
阴弘智的话,让燕弘信一愣道:“你想做什么?”
“想做什么...!”阴弘智露出了恶狠狠的表情道:“拿回我阴家的一切,李世民没死的时候我还顾忌一下现在李世民不行了,我阴弘智可不会再怕他。
对了...佑儿什么时候回长安在齐州待的时间已经够长了这个王爷也要换换了...!”
“你要造反?”燕弘信有些惊讶的看着阴弘智。
“不...!”对于燕弘信说的造反,阴弘智却微笑着摇头道:“我可从都没有想过要造反我只是不太满意太子殿下而已...!”
一句话,让燕弘信也微微的点起了头。
就在阴弘智开始秘密策划一些不为人知事情的时候在大明宫中李战守在了李世民的身边,一边的孙思邈正在给李世民用针。
长孙皇后很是担心的看着眼前的一切。
大概过了一个时辰,这才见孙思邈满头大汗的将李世民脑袋上,身上的银针都给拔了下来松了口气道:“陛下中毒很深...引起了风疾复发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生命之危可是一时半会,陛下是无法移动的,至少在几年的时候,陛下都需要有专人来照顾。”
“那这个风疾,最后会好起来吗?”李战小心翼翼的问道。
“很难...!”孙思邈叹息一声道:“这种风疾十分的顽固想要治愈除了药石之外,还要靠人的毅力所以我也说不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事实上,李世民的身体素来并不太好特别是三十岁之后,更是多种疾病缠zhi身其中尤以“气疾”、“风疾”反复发作给他带来了莫大的痛苦。
据记载唐太宗于公元628年8月曾云:“朕有气疾,岂宜下湿。”四年之后,又说:“朕有气疾,暑辄顿剧。”可见,此病怕热畏湿,暑天病情会加重。唐太宗所言“气疾”到底是什么疾病,史载不详,难以定论,有观点认为所谓“气疾”指“狂易癫眩,惊悸痫瘈,心神不定之证”,类似于今天的精神失常、头晕目眩等病症,可备一说。
而除了“气疾”之外,唐太宗还患有“风疾”。
“风疾”在中医学上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从记载来看,可能是一种带有某些遗传性质的疾病,因为有着血缘关系的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顺宗、唐穆宗、唐文宗、唐宣宗都先后患有此病。
患此病者多畏暑惧热,而京师盛夏酷热无比,故此唐太宗在大臣建议为他在终南山修葺消暑避夏的宫殿时,颇为高兴:“比者风虚颇积,为弊至深……沈疴属此,理所不堪,久欲追凉。”
尽管采取了各种措施,也延请名医治病,但始终未能彻底治愈,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特别是公元645年东征高丽之后,还引发了毒疮,一度无法站立行走。无奈之下,他只能专心静养,朝廷大事交给太子李治处理。
孙思逊给唐太宗的风症药方写到“瘫风者,半身不遂,重风者,失禁不语,偏风者,口眼歪斜”所以唐太宗的风疾是高血压引起的脑中风也叫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疾病。
这种病你想要突然就治疗好,那绝对是不太可能的,这种病只有养,慢慢的养,这样才能一点一点的好起来。
送走了孙思邈,李战和长孙皇后待在大明李世民的寝殿中,这个时候,长孙皇后看着李战问道:“战儿...现在我们该怎么做?”
看了看自己担心的母亲,李战露出笑容安慰道:“母后放心好了,不会有事的...父皇没有了生命危险,这是不幸中的大幸,所以我们也不要急着将承乾送上去。
等一下我会让舅舅,房相,魏相等人都给请进来,好好的商议一下。”
“好...好...战儿,一切都由你做主。”长孙皇后现在将一切都让李战做主,她现在一颗心完全都扑在了李世民的身上。
要知道长孙皇后和李世民的爱情是很甜的。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丰功伟绩,功勋卓绝,整个历史长河中都少有人可以与他并肩。而一个成功男人背后总会有一个默默守护的女人,而这个女人,就是皇后的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十三岁就嫁给了十六岁的李世民,那时他们都小,不懂爱情为何物,但是,他们却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在一起成长和生活,而朦胧的感情,就在年轻的岁月里慢慢沉淀。
此后他们一起度过了二十三年的风风雨雨,李世民后宫佳人无数,但是唯有长孙皇后,一生一世与他相伴,李世民生命中每一个重用时刻,身边伴随他的唯有长孙皇后。
从不受李渊喜爱的秦王,一步步攻打天下,玄武门之变、加冕称帝、开创贞观盛世……可以说,长孙皇后是这段历史唯一的女主角。他们有一种默契,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一个权利的颠覆,必然伴随着无数的流血牺牲,风声鹤唳,一将功成万骨枯。
李渊一生疼爱自己的大儿子李建成,并早早立他为太子,可以说李世民的称帝并不是什么偶然,这是李世民的王者野心。
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夺权,逼父亲李渊退位。李世民知道,自己已经是破釜沉舟一役,如果失败,就是万劫不复,甚至历史上都会背负累累骂名,但是他不甘心,所以他来了一场豪赌。
风霜萧瑟的玄武门,李世民身边没有别人,他只带了长孙皇后在身边,紧紧握住她的手,他们同生共死。这并不是李世民强行带上她,而是她主动请缨来到战场,给予他无限的心安,让李世民安心战斗,他的身后便是那绕指柔,永远陪在他身边的长孙皇后。
后来,李世民不负众望,成为唐太宗,他励精图治,后宫也渐渐充实,都说守得住清苦,不一定耐得住繁华。后宫千娇百媚,姹紫千红,但是李世民的真心却没有变过,长孙皇后在位二十三年,盛宠不绝,夫妻恩爱。
李世民和她有七个孩子,可以说李世民的绝大多数孩子,都是长孙皇后所生。长孙皇后去世前一年,还刚生下了李世民最小的女儿新城公主。
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爱,可以说是爱屋及乌。
阴妃的儿子李佑叛乱,李世民毫不留情的杀了,他本是篡位登基,对这种事非常敏感,无论妃子如何哭诉,都没有动摇过他的心。
但是长孙皇后的兄长安业叛乱,李世民虽然生气,但是却还是问了长孙皇后的意思,长孙皇后劝李世民不要杀了他,毕竟是她的哥哥,李世民便免了他的死罪。
并不是所有人的请求李世民都会答应,但是长孙皇后不同,在李世民的眼中,她是智慧的、才华无双的,正因为如此,他会顾及长孙皇后的颜面和尊严,对她周围的人爱屋及乌。
魏征是一代忠臣,但是,他每每劝谏,从来不懂得留给李世民面子,李世民哪里不好,魏征总是直言不讳。
李世民虽然脾气很好,但是身为九五至尊,也受不了总是被人拂了面子。
有一次,魏征彻底惹怒了李世民,李世民已经要下旨将魏征压入大牢,但是,他却在做决定前想到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听完李世民孩子气一般的抱怨,对他说:“能像魏征一般直言相谏的人多么罕见,陛下为何要惩罚呢?
如果您要惩罚魏征,恐怕以后都会让大臣们有所忌讳,不敢畅所欲言了啊!”
正是长孙皇后的话,令李世民免了魏征的责罚,反而给他加官进爵。要是其他人的话,李世民未必肯听。
在这深宫之中,知心之人凤毛麟角,但是李世民是幸运的,长孙皇后是最懂李世民的人,是他心中不灭的暖阳。他们相互守护,相互依偎,长孙皇后就是李世民柔软的神经,稍稍触动,便会感知无限的风情。
而李世民也是长孙皇后的精神寄托,如果李世民有事,长孙皇后也将失去一切。
李战走出李世民的寝殿,看着自己的母后一双泪眼,担心的握着自己父皇的手,两人之间互相依偎的情感,让李战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此时的李战只能做好自己该做的,不要让事态继续的扩大话,带着一丝责任,李战前往太极宫召集各位大臣。
大概是一个时辰之后,大唐王朝有份量的人基本上就都到了太极宫,李战主持了这次的大朝会,其中阴弘智也在其中。
李战本来想的很简单,就是提议让李承乾监国,李战准备带李世民前往登州休养,李承乾是太子,以后就是大唐的主人,现在让他来监国,在李战看来,这是很合理的。
只是当李战提出这个构想的时候,却遇到了很大得阻力。
而且整个朝堂之上还分成了几个派系。
第一个派系以长孙无忌为首,长孙无忌当然是支持李战的了,所以这个派系是支持李承乾监国的。
而第二个派系是以房玄龄,魏征为首,他们认为李世民会很快康复,没有必要前往登州休养,只要继续让李世民执政就可以了,李世民如果暂时没有办法,可以直接由宰相辅助完成,所以根本就不需太子监国。
最后一个派系,就是以阴弘智为首的,他们同意李战将李世民带到登州去休养,可是却不同意由李承乾一个人监国,阴弘智提出可以等皇子从各地回京之后,由各位大臣推选出合适的皇子主观大唐事宜。
一个提议,一下子延伸出了三个派系,这是李战没有想到的,所以这一次的大朝会无疾而终。
......................................
热门小说推荐: 《黄河捞尸人》 《最后一个盗墓者》 《茅山捉鬼人》 《盗墓笔记》 《我住在恐怖客栈》 《鬼吹灯》 《盗墓之王》 《藏海花》 《沙海》 《黄河鬼棺》 《茅山后裔》 《天眼》 《贼猫》 《历史小说》 《盗墓新娘》 《迷墓惊魂》 《我当道士那几年》 《我在新郑当守陵人》 《密道追踪》 《金棺陵兽》 《鬼吹灯之牧野诡事》 《黄河伏妖传》 《活人禁地》 《一代天师》 《镇阴棺》 《大秦皇陵》 《盗墓笔记之秦皇陵》 《墓地封印》 《皇陵宝藏》 《血咒迷城》 《天墓之禁地迷城》 《活人墓》 《守山人》 《午夜盗墓人》 《茅山鬼王》 《最后一个摸金校尉》 《镇墓兽》 《中国盗墓传奇》 《诡墓》 《盗墓特种兵》 《鬼喘气》 《鬼不语之仙墩鬼泣》 《龙棺》 《盗墓往事》 《最后一个道士》 《我的邻居是妖怪》 《三尸语》 《古墓密码》 《南山祖坟》 《摸金令》 《最后的抬尸人》 《鬼妻如玉》 《命师》 《最后一个守墓人》 《黄河捞尸二十年》 《我有一座冒险屋》 《九阴冥妻》 《深夜书屋》 《活人禁忌》 《13路末班车》 《地府巡灵倌》 《我的灵异档案》 《触墓惊心》 《茅山鬼术师》 《我的美女道士》 《我从恐怖世界来》 《凶城之夜》 《借尸填魂》 《阴阳异闻录》 《盗墓鬼话》 《民调局异闻录》 《阴阳先生》 《麻衣神算子》 《入殓师》 《黄河镇妖司》 《湘西奇闻录》 《聊斋县令》 《知客阴阳师》 《阴棺娘子》 《十月蛇胎》 《阴司体验官》 《天命葬师》 《我在阴司当差》 《盗尸秘传》 《阳间摆渡人》 《我盗墓那些年》 《阴阳掌门人》 《入地眼》 《妖妇》 《凶楼》 《阴阳鬼术》 《阴人墓》 《民国三十年灵异档案》 《恐怖教室》 《走尸娘》 《地葬》 《帝陵:民国第一风水师》 《东北灵异先生》 《鬼夫在上我在下》 《阴妻艳魂》 《诡行记》 《抬龙棺》 《点灯人》 《黄大仙儿》 《凶宅笔记》 《山海秘闻录》 《我老婆身上有妖气》 《恐怖用品店》 《子夜十》 《人间神魔》 《冥夫要乱来》 《我是一具尸体》 《借阴寿》 《冥媒正娶》 《法医异闻录》 《葬阴人》 《盗墓家族》 《葬鬼经》 《我的老公是冥王》 《地府交流群》 《楼兰秘宫》 《龙王妻》 《巫蛊情纪》 《蛇妻美人》 《阴坟》 《活人祭祀》 《阴阳镇鬼师》 《茅山鬼捕》 《恐怖邮差》 《末代捉鬼人》 《麻衣鬼相》 《无限盗墓》 《古庙禁地》 《阴魂借子》 《灵车》 《民国盗墓往事》 《我身边的鬼故事》 《冥海禁地》 《阴倌法医》 《一品神相》 《黄河镇诡人》 《死人经》 《猎罪者》 《诡案追凶录》 《灵楼住客》 《河神新娘》 《长安十二阴差》 《阴兵镖局》 《阴阳快递员》 《生人坟》 《一夜冥妻》 《我在阴间开客栈》 《收尸人》 《凶灵秘闻录》 《我当捕快那些年》 《怨气撞铃》 《阴阳鬼探》 《冤鬼路》 《赘婿当道》 《驱魔人》 《无心法师》 《阴夫如玉》 《阴阳鬼咒》 《诡香销魂》 《阎王妻》 《棺材王》 《生死簿》 《天官诡印》 《民间诡闻怪谭》 《龙纹鬼师》 《女生寝室》 《王者之路》 《言灵女》 《点天灯》 《地铁诡事》 《异陵简》 《阴婚夜嫁》 《异探笔记》 《幽冥剪纸人》 《妖女莫逃》 《西夏死书》 《天才小毒妃》 《升棺见喜》 《阳间借命人》 《我是阴阳人》 《灵官》 《灵棺夜行》 《茅山守尸人》 《第一仙师》 《迁坟大队》 《大宋小吏》 《夜半鬼叫门》 《佛医鬼墓》 《捉鬼记》 《鬼服兵团》 《最后的摸金校尉》 《将盗墓进行到底》 《盗墓鬼城》 《棺山夜行》 《贩妖记》 《阴阳代理人之改命师》 《风水秘闻实录》 《暮夜良人》 《阴司夫人》 《伴娘》 《阴阳夺命师》 《出魂记》 《阴缘难续》 《诡镯》 《寒门宰相》 《灵异警事》 《民国奇人》 《我的邻居是女妖》 《小说排行榜》 《寒门状元》 《超级鬼尸》 《大唐第一长子》 《临安不夜侯》 《阴阳鬼医》 《阴间那些事儿》 《岭南鬼术》 《封妖记》 《蛊夫》 《夜间飞行杀人事件》 《荒野妖踪》 《官场小说》 《都市言情》 《乡村小说》 《寻尸秘录》 《最后一个阴阳师》 《我的盗墓生涯》 《大漠苍狼》 《诡神冢》 《摸金校尉之九幽将军》 《天葬》 《鬼打墙》 《青囊尸衣》 《藏地密码》 《我当阴阳先生的那几年》 《怒江之战》 《摸金天师》 《老九门》 《祖上是盗墓的》 《苗疆蛊事》 《苗疆蛊事Ⅱ》 《苗疆道事》 《人间鬼事》 《茅山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