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良人

作者:庚新



    古往今来,不论任何强军,都难免遇到这样尴尬的局面。

    开始很猛,一直猛,可一但安定下来,战力迅速瓦解。

    大秦横扫六国,虎视何眈眈。

    可当刘邦挥军入咸阳,项羽火烧阿房宫,烧秦始皇封土堆时,当年那战无不胜的秦军在哪里?

    汉初十面埋伏,杀得霸王项羽乌江自刎的汉军。

    在刘邦白登之围时,在匈奴入寇边关时,又在哪里?

    大明龙飞九五,重开日月天,杀得蒙元屁滚尿流,滚回大草原吃土。

    但是在土木堡之变时,明英宗手下二十万禁军,被也先率领的瓦剌军砍瓜切菜杀光。

    当年恢复汉家衣冠的大明雄兵,又在哪里?

    不光中国如此。

    国外也一样,相同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不是人种或制度的问题。

    纯粹是人性。

    光脚时可以拚命,可以奋勇。

    等有田有产有财了,谁舍得老婆孩子热炕头?

    封建时代的军队,都为了一个目标——

    封妻萌子。

    或者指着靠军功实现阶级跃迁。

    一但实现目标,哪有动力继续前进。

    迅速衰落,是必然的。

    古往今来,只有一支军队,开国数十年,依旧保持勇猛精进。

    因为这支军队,不光继承有戚家军似的高尚精神,“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还有崇高的精神信仰。

    人民子弟兵,为人民,为保家卫国而战。

    这支军队,才能称之为史上最强。

    但这样的军队,不可能在唐代出现。

    苏大为沉默片刻:“我非不知,但大唐有现在的局面,得来不易,若府兵不能保持战力……”

    “老夫很明白苏少卿的想法,觉得朝廷赏赐不如从前,令兵士无战心,战力衰减,但其实首先是如今兵卒不如从前精锐,战力衰减,这不是朝廷封赏的问题。

    哪怕朝廷依旧如太宗时厚赏,府兵的衰弱? 也是必然。

    种种考虑权衡之下,才有现在的国策。

    它或许不是最完美,但却是现下最可行的方略。”

    郝处俊道:“有一件事? 苏少卿或许不知? 在高句丽之战中? 其实朝廷已经换上大量兵募。”

    “兵募?”

    “是的,兵募。”

    郝处俊眼里闪动着光,那是一种坚定的光:“兵募古以有之? 我大唐其实也有? 即募人、征人、募兵,但之前并非主流做法。

    一般选取富户多丁、人材骁勇者充任,举荐前资官、勋官或有才能的人任各级将领。

    兵募的装备由当地州府供给? 不足则由本人自备或亲邻互助。”

    苏大为呆了呆:“那这与府兵制有何不同?”

    募兵制、府兵制他知道。

    但这兵募是个什么鬼?

    坐在殿上首的李治? 接过太监递上的参汤? 喝了几口? 略微提了点精神? 出声道:“东台侍郎将兵募之事详细说与他听? 苏大为虽然浑不吝,但未来咱们大唐的军威,恐怕还得落在他身上。”

    郝处俊与许敬宗、上官仪暗自碰了一下眼神,彼此都看到眼里的吃惊。

    虽然早就清楚,李治有意培养苏大为。

    但这还是李治第一次? 把话直接说出来。

    做为优秀的帝王? 以及大唐的重臣? 不可能不替万世计。

    实际上? 如今还挣扎在前线的大唐战神苏定方,已经垂垂老矣。

    李勣也到了养老的年纪。

    萧嗣业、高侃、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刘仁愿、刘仁轨等,皆已老迈。

    若这一批将领凋零? 大唐必须有新鲜血液承接上。

    苏大为并非是唯一进入李治视线的人。

    之前的王方翼、赵持满、裴行俭、薛仁贵、郭待封等一大批中青年将领,皆在李治的全盘计划中。

    在李治朝,若看从永徽年间至今的对外战例,很明显一般都是一员老成持重,经验丰富的老将为大总管。

    然后配一些中年将领,再搭一些青年将领,以做人才培养。

    老将的经验、中年将领的沉稳和年富力强。

    再加年青将领的冲劲,效果极佳。

    比如之前征西突厥,以程知节为大总管。

    苏定方为前总管。

    以刘仁愿、苏大为、阿史那道真、娄师德、王孝杰等一大批中层和基层将领充实其中。

    正是经历灭西突厥的战争,苏大为迅速成长。

    再比如显庆三年,李治命程名振征讨高句丽,以薛仁贵为其副将,也是出于这种考虑。

    所以大唐军事上,从来没有人才断档一说,而是一直在持续的在培养和造血。

    这是唐军之所以强大的一大原因。

    苏大为现在得李治看重,并非是他和武媚娘的那份情义。

    也不完全是苏大为在情报侦察和断案上的能力。

    李治更看好的是苏大为的未来。

    那个能在军中大放异彩,成为大唐新一代名将,如苏定方般擎起大唐半壁的未来。

    也正是出于这一点,对苏大为方才一些言语无状,李治也没有真的发火,而是让郝处俊一一点出其中关窍。

    这也是一种“组织培养”。

    “咳咳~”

    郝处俊轻咳两声,将苏大为的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

    他拈须道:“方才说到,府兵战力衰弱,是大势,是必然,并非朝廷舍不得钱粮厚赏。

    府兵与兵募相比较,府兵是半农半兵,男子二十成丁,每三年需要应征为府兵一次,点中的需要终身承担兵役。

    府兵制下,被征为府兵的家庭一般可以免除徭役,退役后可优先得到口分田,战死了口分田由子孙继承。

    府兵制下,各地府兵平时在家乡务农,农闲时集中于各地折冲府操练。

    二十至六十岁的府兵,还要轮番到长安或边地宿卫执守,战时参战。

    作战时,没有固定的服役期限。

    此外,府兵的战马、兵器、衣甲、部份口粮,需要自备,对财力要求甚大。

    若是作战胜利,赏赐颇厚,但若作战不利,将会有极大的负担和损失,甚至破家破产。”

    停了一停,待苏大为消化了这部份,他接着道:“至于募兵,则是完全职业军人,朝廷征召士卒,将给固定和明确的薪饷,且装备衣甲后勤,皆由各地州府和朝廷提供。

    阵亡有抚恤费,年老退出兵制,朝廷也会给养老钱。”

    说完这些,郝处俊又停了片刻,待苏大为将这部份理解后,才开口继续道:“以前府兵制,一则难以持续,二则国家有战,容易耽误农时,伤农,也伤农人家财。

    因此逃避征召者日多。

    现以募兵代之,重赏厚赐如太宗时的府兵,而招得终身的职业兵士,如此战力能得到保证,不伤农时,朝廷和应募之人,各有其得,岂不两便?

    对了,之前说的兵募,其实就是募兵,不过暂时朝廷还没有征召终身制的兵卒,所以兵募算是一个试行,先征召数年,试看成效。”

    苏大为微微颔首,心中思绪不断翻涌。

    募兵制,当然是未来的方向。

    知道历史大势的他,很清楚府兵制在李治朝走到了尽头。

    募兵,是未来大唐的主流趋势。

    府兵与募兵,其实各有优劣,很难说哪个更好。

    或者只能说,在不同的时期,帝国有不同的需要。

    一切都是根据环境变化而变化。

    当然,郝处俊的话里,还是有不少隐藏的关窍,可以多加琢磨。

    比如之前说府兵的战力,必然一代代衰弱下去。

    这是事实。

    但府兵的衰弱,并非只有这一个原因。

    大唐开国四十余载,原来的府兵已经跻身为军功贵族,大农庄主,大地主。

    全国各地,土地兼并已经越发严重。

    无田可赏,也是事实。

    各种缘由,共同推同府兵加速衰弱。

    募兵,从眼下看的确不错。

    但也意味着,帝国需要花更多的钱,去养着职业军人。

    府兵可是很省钱的,自耕农,农时耕田,闲时参军。

    自带干粮。

    大唐不费什么事,就能召集一帮可战之兵,而且开国的这批还相当的猛,打得四夷臣服。

    可惜,属于府兵辉煌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

    未来得募兵,从职业化来说,确定是更专业,更精锐。

    虽然朝廷多花了钱,但是省了田地,这么看,还是合算的买卖。

    但苏大为知道,日后这募兵,算是把大唐给坑得不轻。

    各恶少年、犯罪者、各蕃属胡人,皆能参加。

    龙蛇混杂,良萎不齐。

    间接催生日后的藩镇……

    不过,那都是很遥远之后的事了。

    苏大为收回思虑,向着郝处俊郑重一礼:“谢东台侍郎为我解惑。”

    又向着高座上的李治叉手行礼:“谢陛下提点……”

    话音未落,苏大为再次开声道:“臣,还有一个疑问。”

    李治和郝处俊等人,正愉快的微笑着,或拈须,或摸着椅子扶手。

    那种愉快的神情,好像是看到一个迷途青年,被他们三言两语给拉回到了正道上。

    成就感满满。

    结果苏大为一句话,令李治措手不及,不由剧烈咳嗽了几声。

    “你……你还有什么问题?”

    “臣想询问马政之事。”

    苏大为低眉顺眼,一副忠心耿耿的模样:“之前臣在百济,觉得战马损失颇重,而军中补充不及,这次回长安,听说朝廷又要废除农人养马之策,一时不解,还望陛下和东台侍郎不嫌弃臣愚钝,替臣再点拨点拨。”

    “你……这浑不吝……”

    李治一脸嫌弃的指了指他,又忍不住向左右太监和郝处俊等人吐槽。

    “你们看看他,哪里像是苏定方的弟子,倒像是程知节教出来的一样。”

热门小说推荐: 《黄河捞尸人》 《最后一个盗墓者》 《茅山捉鬼人》 《盗墓笔记》 《我住在恐怖客栈》 《鬼吹灯》 《盗墓之王》 《藏海花》 《沙海》 《黄河鬼棺》 《茅山后裔》 《天眼》 《贼猫》 《历史小说》 《盗墓新娘》 《乡村小说》 《都市言情》 《迷墓惊魂》 《我当道士那几年》 《我在新郑当守陵人》 《密道追踪》 《金棺陵兽》 《鬼吹灯之牧野诡事》 《黄河伏妖传》 《活人禁地》 《一代天师》 《镇阴棺》 《大秦皇陵》 《盗墓笔记之秦皇陵》 《墓地封印》 《皇陵宝藏》 《血咒迷城》 《天墓之禁地迷城》 《活人墓》 《守山人》 《午夜盗墓人》 《茅山鬼王》 《最后一个摸金校尉》 《镇墓兽》 《中国盗墓传奇》 《诡墓》 《盗墓特种兵》 《鬼喘气》 《鬼不语之仙墩鬼泣》 《龙棺》 《盗墓往事》 《最后一个道士》 《我的邻居是妖怪》 《三尸语》 《古墓密码》 《南山祖坟》 《摸金令》 《最后的抬尸人》 《鬼妻如玉》 《命师》 《最后一个守墓人》 《黄河捞尸二十年》 《我有一座冒险屋》 《九阴冥妻》 《深夜书屋》 《活人禁忌》 《13路末班车》 《地府巡灵倌》 《我的灵异档案》 《触墓惊心》 《官场小说》 《茅山鬼术师》 《我的美女道士》 《我从恐怖世界来》 《凶城之夜》 《借尸填魂》 《阴阳异闻录》 《盗墓鬼话》 《民调局异闻录》 《阴阳先生》 《麻衣神算子》 《入殓师》 《黄河镇妖司》 《湘西奇闻录》 《聊斋县令》 《知客阴阳师》 《阴棺娘子》 《十月蛇胎》 《阴司体验官》 《天命葬师》 《我在阴司当差》 《盗尸秘传》 《阳间摆渡人》 《我盗墓那些年》 《阴阳掌门人》 《入地眼》 《妖妇》 《凶楼》 《阴阳鬼术》 《阴人墓》 《民国三十年灵异档案》 《恐怖教室》 《走尸娘》 《地葬》 《帝陵:民国第一风水师》 《东北灵异先生》 《鬼夫在上我在下》 《阴妻艳魂》 《诡行记》 《抬龙棺》 《点灯人》 《黄大仙儿》 《凶宅笔记》 《山海秘闻录》 《我老婆身上有妖气》 《恐怖用品店》 《子夜十》 《人间神魔》 《冥夫要乱来》 《我是一具尸体》 《借阴寿》 《冥媒正娶》 《法医异闻录》 《葬阴人》 《盗墓家族》 《葬鬼经》 《我的老公是冥王》 《地府交流群》 《楼兰秘宫》 《龙王妻》 《巫蛊情纪》 《蛇妻美人》 《阴坟》 《活人祭祀》 《阴阳镇鬼师》 《茅山鬼捕》 《恐怖邮差》 《末代捉鬼人》 《麻衣鬼相》 《无限盗墓》 《古庙禁地》 《阴魂借子》 《灵车》 《民国盗墓往事》 《我身边的鬼故事》 《冥海禁地》 《阴倌法医》 《一品神相》 《黄河镇诡人》 《死人经》 《猎罪者》 《诡案追凶录》 《灵楼住客》 《河神新娘》 《长安十二阴差》 《阴兵镖局》 《阴阳快递员》 《生人坟》 《一夜冥妻》 《我在阴间开客栈》 《收尸人》 《凶灵秘闻录》 《我当捕快那些年》 《怨气撞铃》 《阴阳鬼探》 《冤鬼路》 《赘婿当道》 《驱魔人》 《无心法师》 《阴夫如玉》 《阴阳鬼咒》 《诡香销魂》 《阎王妻》 《棺材王》 《生死簿》 《天官诡印》 《民间诡闻怪谭》 《龙纹鬼师》 《女生寝室》 《王者之路》 《言灵女》 《点天灯》 《地铁诡事》 《异陵简》 《阴婚夜嫁》 《异探笔记》 《幽冥剪纸人》 《妖女莫逃》 《阴间那些事儿》 《岭南鬼术》 《荒野妖踪》 《封妖记》 《蛊夫》 《夜间飞行杀人事件》 《寻尸秘录》 《最后一个阴阳师》 《我的盗墓生涯》 《大漠苍狼》 《诡神冢》 《摸金校尉之九幽将军》 《天葬》 《鬼打墙》 《青囊尸衣》 《藏地密码》 《我当阴阳先生的那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