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良人

作者:庚新



    “隋,大业三年,倭国推古倭王派遣隋使小野妹子至洛阳觐见隋帝。

    隋炀帝杨广看到有属国来上贡,原本非常开心,可当他看到国书时,脸都绿了。

    推古倭王这傻娘们完全不顾国力和军力的差别,竟然在国书中,以‘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为开篇。

    当时隋炀帝的脸就抽了。

    作为华夏宗藩体系中的宗主国,天子一词一向只有中原王朝的皇帝才能自居,其余邻国只能以王自居。

    倭人的国书,是对炀帝赤裸裸的挑衅,以及对中原王朝的蔑视。”

    大战的序幕已经拉开,安文生却在这时,向苏大为讲起了大唐与倭国的恩怨。

    严格来说,是倭国与隋的恩怨。

    唐承大隋之志。

    倭王不自量力挑衅了隋炀帝,现在居然还胆敢主动向大唐发动挑衅。

    苏大为凝视着海面上越来越近的倭人战船,脸上微色变幻,不知在想些什么。

    安文生看了一眼他的表情继续道:“杨广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

    但素来脾气暴躁的他,却在当时展示了一个合格的政治家,该有的反应。

    他并没有当场勃然大怒掀桌子,处死冒犯自己的小国蛮夷,甚至没有处罚鸿胪寺官员,只是事后闷闷不乐的吩咐说:以后这种番邦蛮夷的无礼之人,不要引来朝见我了(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阿弥你知道为什么吗?”

    “为何?”

    “事实上大业三年,杨广太忙了。他改官制、颁行《大业律》、修驰道、防范突厥,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时候,他已经撸起袖子,准备大嘴巴子先抽高句丽了。”

    安文生忍不住摇头道:“若不是隋在高句丽城下折戟沉沙,以杨广的脾气,事后定会找倭人报复。”

    “这个我知道。”

    苏大为点点头:“史书上记录了隋炀帝相关的三件事情。第一件是隋炀帝特地找了鸿胪寺卿询问倭国在哪?

    第二件事情,下令江都制造可以出海远行的大海船。

    第三件事情,在隋炀帝回书推古倭王时,针锋相对的写了‘皇帝问倭王’的开篇,表达了自己强烈不满。”

    安文生抚掌道:“说得不错,那……”

    “所以对小日……小小倭国,我们大唐要临以天兵,一次把他们打痛打残,甚至如百济一般,将倭王献俘于长安。

    将倭岛纳入我熊津都督府的治下,如此以来,倭国自然不会再出乱子。

    以后也都不会再成为中国的威胁。”

    中国,即天下之中。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周。

    后世有一青铜器名“何尊”,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

    铜尊内胆底部发现有一篇一百二十二字的铭文。

    铭文写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

    而其中“宅兹中国”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此后的中原王朝,亦皆称中国。

    顺带一提,白江口之战后,倭国学大唐学得彻底,把去朝见倭人天皇,称之为“上洛”,意味上帝都洛阳朝见天子。

    同时倭国也一处自称为“中国”。

    学得很彻底。

    安文生看了一眼苏大为,喉结蠕动了一下,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又没说出来。

    他原本的意思,是想劝苏大为不要在倭人身上浪费太多精力。

    当年隋炀帝都没做到的事,我们如今不过是熊津都督府,把这些倭人打退也就是了。

    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治理百济土地上。

    但是听苏大为的意思,大有不破楼兰誓不还。

    好像还想跨海直接打上倭岛。

    这……

    安文生不确定苏大为是一时兴起,还是真这么想。

    大战即将爆发,此时不是说话的时候。

    他决定,等打完这场海战,再与苏大为好好谈一次。

    咚咚咚~

    沉重的鼓声,从大唐楼船上响起。

    苏大为的坐船上升起熊津都督大旗,并及各色彩旗令旗。

    唐军的鼓是用二十年的蛮牛皮制成。

    鼓声雄浑,音如炸雷。

    刘仁轨全身披挂甲胄,向着苏大为大步走来。

    走到近前,抱拳鞠躬道:“苏都督,敌船已近,请允许末将迎敌。”

    “你放手去做,授你临机决断之权,不必事事向我禀报。”

    “是。”

    刘仁轨豹目中光芒一闪,用力抱了抱拳,转身大步离去。

    一边走,一边喝令兵卒,将一道道命令流水般的传出。

    唐军楼船上,鼓声渐变。

    彩旗在望塔上被兵卒按着某种特定节律挥舞。

    激昂的号角声吹起。

    唐军七艘楼船开始变阵。

    苏大为的主舰不动,两旁各三艘楼船左右张开前出,如同两翼。

    而围绕着楼船的大小一百七十余艘战舰,驶出白江港,主动迎向倭人的战船。

    双方的鼓声越来越响,眼见着即将接战,突然,从倭人的船队里,飞出一艘小船,如箭一般,脱离倭人船队,向着大唐楼船驶来。

    行到半途,已经被刘仁轨的水师船队截住。

    一番对峙盘问,唐军战船中的鼓声稍缓。

    随即由唐船左右夹着倭人小船,来到苏大为的楼船下方。

    早有唐军传报,来者,是倭人的使者,求见唐军主将。

    苏大为向左右看了一眼,身旁的安文生和阿史那道真、崔器等人,都是一脸古怪。

    “这倭人,安的什么心?船都快冲到鼻子底下了,现在还派什么使者?”

    “先礼后兵,看看他们是个什么意思。”

    苏庆节道。

    苏大为点点头,向身边兵兵附耳交代几声,然后一抖披风:“把人带上来吧。”

    天空,阴云渐聚,彤云密布。

    海面上风浪渐大。

    楼船随着波浪,不住起伏。

    一名身穿官袍的矮小倭人,被兵卒领上楼船。

    在上船之前,倭人的刀已被缴了,身上也经过唐军严密搜身。

    倭人的船,在距离船军水师两箭之地,暂且停驻。

    似乎是要根据使者传话的结果,再决定打不打。

    倭人使者年约三旬,身材矮小,一双细小的眼睛,眼珠却十分灵活,一上船就左右张望。

    他一眼看过去,在唐军的楼船舺板上,有一员年青的将领,一身明光甲,身披血红披风,如苍松般立于船头。

    这将领年纪实在年轻。

    脸庞上棱角分明,一双眼睛透着威仪。

    古铜色的肌肤,透出一种野性的力量。

    特别是他的鬓发。

    不像一旁的唐军将领戴着头盔,而是一手按刀,一手挟头盔于腋下。

    随意束起的黑发,随着海风舞动。

    如燎原之火。

    倭人心里一动。

    来之前,他已经得过授意,心知这位必是大唐新任命的熊津都督苏大为。

    但他却没急着上去,而是把眼偷看苏大为身边。

    两边各有数名大唐将士,如标枪般立于船头。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年轻。

    看上去都是二十许。

    一个个身上都带着令人瞩目的傲气,仿佛耀目的阳光,令人不敢逼视。

    倭人还待多看几眼,身边南九郎早就喝叱道:“来使无礼!”

    按刀立于船边的一帮大唐府兵,同时大喝道:“大胆!”

    倭人脸上露出畏惧之色。

    他收慑心神,小心翼翼上前两步,又偷眼瞟了一眼站在苏大为身侧稍远,被唐军兵卒隔开的扶余丰等人。

    眼中闪过一抹惊异,忙借低头掩饰道:“在下藤原义人,为吾王使者,向大唐熊津都督传话。”

    “倭王?”

    苏大为眉头微微一动。

    他随手将手里的头盔塞到安文生怀里,不紧不慢的道:“齐明倭王不是死了吗?这么快又有新倭王?”

    苏大为早就通过各种渠道,得知倭国国内正经历一场权力更迭。

    但是按他对后世历史的记忆,齐明天皇挂了以后,应该是中大兄掌权。

    怎么现在又出来一个倭王?

    是自己记错了,还是又生出什么蝴蝶效应?

    “新倭王是中大兄吗?”

    苏大为随口一问,却令藤原义人心中剧震。

    显然这位大唐熊津都督对倭国内情,相当了解,而且十分关注。

    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藤原义人低眉顺眼道:“吾王名高市,继位为新王。”

    “高市?”苏大为皱眉念了一便。

    他记得,高市不是那个天武天皇的长子吗?

    脑子有点乱,人和时间线对不上。

    算了,也不用去细想,也许正是因为自己带来的历史改变,引起的历史改变。

    苏大为目光从藤原义人脸上扫过:“我听说你们倭国内有一个大臣名藤原镰足,不知与你是何关系?”

    苏大为每说一句,藤原义人的脸色就苍白一分。

    他的神态越发恭敬,低头道:“藤原镰足,是我家族长兄。”

    “哦,听说你们的大化革新,是向大唐学习……”

    倭国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倭王孝德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大贵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向中国唐朝政治和经济体制学习,成为中央集权国家。

    这个举措,才真正令倭王的权力,得到增强。

    苏大为话锋一转:“现在倭船云集于此,是想同大唐开战吗?”

    藤原义人的脸色由白转红。

    哪怕倭国上下真有此心,也绝不能在此时由他开口说出来。

    否则只怕不能活着下船。

    他喉结上下蠕动了一下:“敝国上下,并不是要与大唐开战。”

    “既来我大唐熊津都督府白江村,不为开战……”

    苏大为冷笑一声:“那便是来向大唐称臣了?”

    藤原义人身体一僵。

热门小说推荐: 《黄河捞尸人》 《最后一个盗墓者》 《茅山捉鬼人》 《盗墓笔记》 《我住在恐怖客栈》 《鬼吹灯》 《盗墓之王》 《藏海花》 《沙海》 《黄河鬼棺》 《茅山后裔》 《天眼》 《贼猫》 《历史小说》 《盗墓新娘》 《迷墓惊魂》 《我当道士那几年》 《我在新郑当守陵人》 《密道追踪》 《金棺陵兽》 《鬼吹灯之牧野诡事》 《黄河伏妖传》 《活人禁地》 《一代天师》 《镇阴棺》 《大秦皇陵》 《盗墓笔记之秦皇陵》 《墓地封印》 《皇陵宝藏》 《血咒迷城》 《天墓之禁地迷城》 《活人墓》 《守山人》 《午夜盗墓人》 《茅山鬼王》 《最后一个摸金校尉》 《镇墓兽》 《中国盗墓传奇》 《诡墓》 《盗墓特种兵》 《鬼喘气》 《鬼不语之仙墩鬼泣》 《龙棺》 《盗墓往事》 《最后一个道士》 《我的邻居是妖怪》 《三尸语》 《古墓密码》 《南山祖坟》 《摸金令》 《最后的抬尸人》 《鬼妻如玉》 《命师》 《最后一个守墓人》 《黄河捞尸二十年》 《我有一座冒险屋》 《九阴冥妻》 《深夜书屋》 《活人禁忌》 《13路末班车》 《地府巡灵倌》 《我的灵异档案》 《触墓惊心》 《茅山鬼术师》 《我的美女道士》 《我从恐怖世界来》 《凶城之夜》 《借尸填魂》 《阴阳异闻录》 《盗墓鬼话》 《民调局异闻录》 《阴阳先生》 《麻衣神算子》 《入殓师》 《黄河镇妖司》 《湘西奇闻录》 《聊斋县令》 《知客阴阳师》 《阴棺娘子》 《十月蛇胎》 《阴司体验官》 《天命葬师》 《我在阴司当差》 《盗尸秘传》 《阳间摆渡人》 《我盗墓那些年》 《阴阳掌门人》 《入地眼》 《妖妇》 《凶楼》 《阴阳鬼术》 《阴人墓》 《民国三十年灵异档案》 《恐怖教室》 《走尸娘》 《地葬》 《帝陵:民国第一风水师》 《东北灵异先生》 《鬼夫在上我在下》 《阴妻艳魂》 《诡行记》 《抬龙棺》 《点灯人》 《黄大仙儿》 《凶宅笔记》 《山海秘闻录》 《我老婆身上有妖气》 《恐怖用品店》 《子夜十》 《人间神魔》 《冥夫要乱来》 《我是一具尸体》 《借阴寿》 《冥媒正娶》 《法医异闻录》 《葬阴人》 《盗墓家族》 《葬鬼经》 《我的老公是冥王》 《地府交流群》 《楼兰秘宫》 《龙王妻》 《巫蛊情纪》 《蛇妻美人》 《阴坟》 《活人祭祀》 《阴阳镇鬼师》 《茅山鬼捕》 《恐怖邮差》 《末代捉鬼人》 《麻衣鬼相》 《无限盗墓》 《古庙禁地》 《阴魂借子》 《灵车》 《民国盗墓往事》 《我身边的鬼故事》 《冥海禁地》 《阴倌法医》 《一品神相》 《黄河镇诡人》 《死人经》 《猎罪者》 《诡案追凶录》 《灵楼住客》 《河神新娘》 《长安十二阴差》 《阴兵镖局》 《阴阳快递员》 《生人坟》 《一夜冥妻》 《我在阴间开客栈》 《收尸人》 《凶灵秘闻录》 《我当捕快那些年》 《怨气撞铃》 《阴阳鬼探》 《冤鬼路》 《赘婿当道》 《驱魔人》 《无心法师》 《阴夫如玉》 《阴阳鬼咒》 《诡香销魂》 《阎王妻》 《棺材王》 《生死簿》 《天官诡印》 《民间诡闻怪谭》 《龙纹鬼师》 《女生寝室》 《王者之路》 《言灵女》 《点天灯》 《地铁诡事》 《异陵简》 《阴婚夜嫁》 《异探笔记》 《幽冥剪纸人》 《妖女莫逃》 《西夏死书》 《天才小毒妃》 《升棺见喜》 《我是阴阳人》 《灵官》 《灵棺夜行》 《茅山守尸人》 《第一仙师》 《迁坟大队》 《大宋小吏》 《夜半鬼叫门》 《佛医鬼墓》 《捉鬼记》 《鬼服兵团》 《最后的摸金校尉》 《将盗墓进行到底》 《盗墓鬼城》 《棺山夜行》 《贩妖记》 《阴阳代理人之改命师》 《风水秘闻实录》 《暮夜良人》 《阴间那些事儿》 《岭南鬼术》 《封妖记》 《蛊夫》 《夜间飞行杀人事件》 《荒野妖踪》 《官场小说》 《都市言情》 《寻尸秘录》 《最后一个阴阳师》 《我的盗墓生涯》 《大漠苍狼》 《诡神冢》 《摸金校尉之九幽将军》 《天葬》 《鬼打墙》 《青囊尸衣》 《藏地密码》 《我当阴阳先生的那几年》 《怒江之战》 《摸金天师》 《老九门》 《祖上是盗墓的》 《苗疆蛊事》 《苗疆蛊事Ⅱ》 《苗疆道事》 《人间鬼事》 《茅山鬼道